發布時間:2025-08-28 09:18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在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征途之上
無錫正以一座城市的創新實踐與產業擔當
努力交出“實力答卷”
勇攀“新”高峰!
放眼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產業變革浪潮迭起,身處此間惟有知重負重、找準定位、發揮優勢,才能在科技創新上實現“快突破”。
2025年的無錫,寫下了不少“首臺”“第一”的印記:中國首臺28納米關鍵尺寸電子束量測量產設備在錫出機,自主研發的高性能人工智能平臺“神威•震澤之星”系列產品在錫發布,我國第一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未來”號在錫交付……不僅如此,還有一群“隱形冠軍”企業在多個領域持續輸出“世界首創”,一批精英人才在這片熱土上勇闖科技“無人區”……無錫用一項項“硬核”成果,彰顯著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的決心,以及為科技強國建設注入強勁“無錫力量”的努力。
科技創新結出的成果需要時間的積淀與“發酵”,成果的爆發折射一座城市在創新上的銳意進取與持續發力。
今年此時
我們收獲了一批“硬核”成果的爆發
也正播種著、培育著“硬核”的新種子
期待新的生長
PART-01
攻堅突破
首臺(套)填補關鍵領域空白
國產首臺,重磅問世!
8月15日,無錫集成電路裝備產業迎來里程碑時刻:中國首臺28納米關鍵尺寸電子束量測量產設備在錫出機,一舉打破芯片檢測領域長期海外壟斷。電子束晶圓量檢測設備是芯片制造領域除光刻機外,技術難度最大、重要程度最高的設備之一。在錫誕生的這一“納米級質檢員”能精準檢測芯片每一層的厚度、平整度及微觀缺陷,解決我國半導體產業鏈關鍵環節“失明”的致命痛點。
“院士領銜”“三年破局”“芯片之眼”……圍繞著這臺設備的是一個個分量十足的關鍵詞。2022年,丁文江院士、張澤院士及多位頂尖專家共同創辦無錫亙芯悅科技有限公司,經過三年攻堅,設備成功在電子光學系統、運動平臺、電子電路和軟件等方面實現了100%自研,攻克了我國半導體量檢測領域的關鍵核心難題。
引進院士團隊等頂尖智力的同時,無錫本土科研力量也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全速邁進。今年3月,一套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高性能人工智能平臺——“神威•震澤之星”系列產品在錫發布。該平臺的智能服務器搭載申威SW64自主指令集芯片,是申威團隊從源頭創新出發打造出的自主“中國芯”,實現了技術“零依賴”。同時發布的DeepSeek一體機內置DeepSeek大模型,是國內首臺部署DeepSeek的全國產化一體機,將用全國產人工智能軟硬件賦能千行百業。
長期以來,我國信息產業存在“缺芯少魂”的短板,信息安全難以得到根本性保障。“申威最為突出的優勢是具備完全知識產權和自主發展的能力,可以按規劃演進核心技術和產品,展現高安全、高自主、高性能的技術優勢。”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有別于長期以來國內CPU產品研發采用授權引進、合資合作的模式,申威團隊開辟了一條從技術源頭開展基礎創新、堅持全流程可控的自主道路,從根本上保障信息安全、供應鏈安全和發展安全。
PART-02
引領賽道
隱形冠軍勇闖科技“無人區”
不僅要用填補空白的首臺(套)實現國產替代,還要用一個個“世界首創”走好中國科技自主創新之路。
在無錫,數萬家科技企業構成活力澎湃的創新集群,一批“隱形冠軍”在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持續輸出“世界首創”,勇闖科技“無人區”。
上月,迪哲醫藥宣布新藥“舒沃哲”上市申請正式獲得美國食藥監局批準,成為全球首個且唯一在美獲批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非小細胞肺癌國創新藥,同時也是中國首個獨立研發在美獲批的全球首創新藥。“舒沃哲”為全球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方案,且具有療效、安全性及便利性全球同類最佳的潛在優勢。
“這一在美國獲批的里程碑事件,進一步堅定了我們致力于以突破性創新療法填補全球未被滿足臨床需求的戰略決心。”迪哲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小林博士說。迪哲目前有6款藥物處于全球臨床階段,并儲備了多個處于臨床前研究階段的候選創新藥物,未來幾年,迪哲在研產品將陸續上市。
同樣令人振奮的,還有無錫貝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西北師范大學推出的全球首款碳-14核電池——“燭龍一號”。該產品基于碳化硅半導體材料,不僅能量密度達普通鋰電池的十倍,且理論上可持續放電上千年,可應用在腦機接口、心臟起搏器等長壽命供電場景,使“永久續航”從理想照進現實。
宛山湖畔,極電光能于今年2月投運的全球首條GW級鈣鈦礦光伏組件生產線正高效運轉,持續產出超大尺寸光伏組件和革命性光伏建筑一體化產品。
極電光能平均每兩年完成一次重大技術躍遷,已累計9次刷新鈣鈦礦組件效率世界紀錄。從河北保定全球單體最大的鈣鈦礦光伏充電站,到黑龍江國電投大慶實證基地,其產品正在全國各地推動工業建筑從“能耗方”向“產能方”深刻轉型。
PART-03
平臺賦能
體系化支撐凝聚創新合力
科技企業用自主創新的實際行動刷新一項項“高光成就”的同時,無錫正持續完善以實驗室為引領、高水平研發機構為支撐的創新平臺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系統支撐。
就在首臺28納米電子束量測量產設備成功出機當天,該設備研發企業亙芯悅科技聯合上海交大自動化與感知學院共建的電子光學AI平臺聯合實驗室同步揭牌。雙方將攜手在技術創新、產業應用、科技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貫通“理論突破—工藝驗證—產線落地”全鏈條,為后續設備創新研發持續注入動能。
今年6月,上海交大與我市合作的另一家創新平臺——上海交大無錫光子芯片研究院傳來重磅喜訊:由研究院打造的國內第一條光子芯片中試線順利下線首片6寸薄膜鈮酸鋰光子芯片晶圓,同時超低損耗、超高帶寬的高性能薄膜鈮酸鋰調制器芯片也實現了規模化量產。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晶圓級光子芯片工藝的閉環整合,打破該領域制造空白。
從高端芯片到深海裝備,無錫高能級創新平臺不斷創造“第一”。上月,由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及其連云港中心建設的“移動的海上實驗室”——“未來”號順利完成命名在江陰交付,成為我國第一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未來”號不僅具備無限航區航行能力,而且在模塊化、智能化方面實現了多項創新突破。它不僅填補了我國船舶與海洋裝備實海驗證中試平臺的空白,更將為后續大洋科考蹚出一條新路。
據統計,由無錫牽頭建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已有4家、位居全省第二,我市獲批省級以上產業、技術、制造業創新中心7家,擁有市級新型研發機構40家,基本實現“465”現代產業集群全覆蓋。
蓬勃發展的創新平臺體系持續釋放高質量科技供給。今年新發布的《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顯示,無錫科創指數提升3個位次,躍居全國第13位,正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筑牢更堅實根基。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