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7-13 07:21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日前,102歲的新四軍老戰士肖健,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太華山新四軍和蘇南抗日根據地紀念館看看“老戰友”,又來到宜興黨史陳列館再看看自己捐的勛章,老人以這種方式來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常常想起那些犧牲的戰友,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7月8日,肖健老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話語間多次哽咽,神情動容。
肖健1923年11月出生于江蘇泰興。1941年,懷揣保家衛國信念的他參加新四軍,從此將青春與熱血融入烽火征程,用行動踐行對家國的忠誠。1964年,肖健從部隊轉業到宜興,先后擔任工礦局副局長、商業局局長、外貿局局長、人民銀行宜興支行行長等職務,1983年離休。在黨的百年華誕那浸潤著榮光的時刻,他以一雙飽經歲月風霜卻依舊穩健的手,鄭重向黨組織遞交了1萬元特殊黨費。
“我在后勤部門負責軍需供給,常常看著身邊戰友或犧牲,或負傷,真切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肖健回憶,1941年底,靖泰警衛團并入新四軍主力部隊,他被調到新四軍蘇中三分區司令部警衛營,后部隊又并入蘇浙軍區第四縱隊。因讀過書、有文化,肖健的文字記述和數字計算能力被領導看中,被安排在后勤部門管理糧食供給。“起初我還挺排斥,總想著上陣殺敵。”他笑著說,后來跟著戰友奔波于各地面粉加工點,做好隱蔽工作將糧食送往前線,才漸漸明白:“戰友們吃飽了,才有勁兒沖鋒陷陣。”
1943年4月蘇皖交界的一場戰斗,讓肖健至今難忘。“部隊接到阻擊任務,打了整整一天,雖然完成了任務,但傷亡慘重。我們教導團多是連排干部,還有不少年輕的干部苗子,大隊長才32歲啊,負傷后一只眼睛瞎了。”說到這兒,他停頓片刻,眼眶泛起淚花,“轉移前,我在山腳下看到一具具戰友的遺體,心里特別沉重。”1945年,肖健所在部隊在宜興太華山區休整,后接到保衛湖州的任務,后方就設在宜興西鄉的鯨塘橋一帶。
那段時間,部隊與當地群眾結下深厚情誼。“我們忙著給戰士備過冬棉衣,需要采購棉花,老百姓知道我們是新四軍,都主動幫忙,量尺寸、做棉衣,運送物資時更是想盡辦法支持。”
1945年秋,新四軍遵照中共中央決定從江南北撤至蘇中。10月15日晚,一批北撤人員乘“中安”輪渡前往泰興,因輪船陳舊、人員物資嚴重超載,行至江心沉沒。“犧牲的很多是我后勤戰線的戰友。我原本也該坐那艘船,后來臨時接到任務,要處理棉花、布匹等物資的善后,才沒搭上。”九死一生的肖健,至今能叫出許多戰友的名字。
“1964年剛到宜興時,這兒根本不是現在的樣子。你看現在,多好啊!看到我們的國家日益強盛,已經很滿足了。”肖健感慨道。抗戰勝利后,他又參加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還在朝鮮戰場收獲了愛情,和在醫療團做護理的女戰士牟綺菲相知相愛,抗美援朝勝利后成婚,多年前還過了“鉆石婚”慶典。
2016年,當時處于籌建中的宜興黨史陳列館向社會公開發布征集信息,肖健得知后,便取回由女兒代管的12枚勛章,隨后在老伴的陪同下進行了捐贈。這些勛章包括解放戰爭“三級解放勛章”、抗美援朝“三級國旗勛章”、抗日戰爭時期的“三級獨立自由勛章”等。每一枚勛章都承載著肖健的血色記憶,凝聚著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赤誠。如渡江戰役中轉移傷員、朝鮮戰場零下30℃嚴寒中穿越封鎖線等英勇事跡。
在父母身邊陪護的二女兒肖玫告訴記者:“爸爸對我們子女說,留著它們也只是壓在箱子底。捐贈之后,讓后人得以直觀觸摸歷史,感受老一輩革命者的信念與擔當,激勵當代人銘記歷史、珍惜當下,更有意義。”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