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信息索引號 | 014006438/2025-01868 | 生成日期 | 2025-01-22 | 公開日期 | 2025-01-22 |
文件編號 | — — | 發布機構 | 無錫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
效力狀況 | 有效 | 附件下載 | — — | ||
內容概述 | 關于無錫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摘要) |
一、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全市經濟增長的基礎持續夯實、結構持續優化、質效持續提升,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較好完成了十七屆人大第三次會議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計劃任務。
(一)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增量政策發力顯效,出臺我市“穩增長強動能增后勁20條”“房地產10條”3.0版和4.0版、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延續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減稅降費及退稅超300億元。有效投資持續擴大,省市重大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目標,獲批“兩重”“兩新”超長期特別國債48.7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137.08億元,向民間資本推介重點工程項目76個、總投資800.3億元。“五百工程”提速見效,重大產業項目新開工141個、竣工105個,全球經貿招商活動舉辦341場,科創載體建成357.7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新開工123個。社會消費穩步回升,疊加發放1億元“惠享無錫”消費補貼、8000萬元惠民消費券,離境退稅商店擴容至26家、全省第二,以舊換新拉動消費251.7億元。市場活力不斷增強,新增“四上”企業超2900家,新登記經營主體12.6萬戶,新增上市企業8家、A股上市累計123家,新認定總部企業10家、累計81家。
(二)產業發展加速躍升。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物聯網、集成電路等7個集群規模超2000億元,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2個、累計5個,“465”產業集群營收規模預計突破1.7萬億元,獲批國家“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順利舉辦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國際新能源展覽會、集成電路以及低空經濟創新發展大會。企業實力顯著增強,新增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6家、累計22家,新增全球“燈塔工廠”1家,累計4家;新增有效期內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2家、累計343家;入圍中國“企業、制造業、服務業、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企業12家、23家、19家、25家,均列全省第一。科技創新“八大行動”有力實施,41項成果獲國家、省科學技術獎,新增省首臺(套)重大裝備項目12個,科技進步貢獻率有望連續12年領跑全省。創新資源要素加速聚集,太湖實驗室啟動實施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累計獲批建設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7家,新培育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5家、創近年新高。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成功揭牌,發布場景機會30個、場景能力90個。認定創新創業人才(團隊)356個,連續六年獲評最佳引才城市。
(三)改革開放成效彰顯。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落實7.0版行動方案150項重點改革任務,在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中位列地級市第三,城市綜合信用指數保持全省領先。涉企服務改革持續推進,錫企服務平臺迭代升級3.0版,“免申即享”政策兌現資金9.7億元,累計向18.8萬家企業兌現資金18.13億元,“三提三即”改革推動99個項目拿地即開工、拿地快開工。金融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組建運行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未來產業、低空經濟和空天產業4只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基金、總規模120億元,新增注冊基金525億元。高效開展小微企業融資對接,累計發放貸款457億元。開放型經濟再上新臺階,新批重大外資項目42個,累計入庫國家重大外資項目16個,設立跨境電商產業園16家,獲批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白名單”制度試點城市、全省首個。“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新增投資項目135個,中方協議投資額12億美元,西港特區累計引入企業(機構)190家,中歐班列累計開行53列。
(四)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區域一體化發展全面推進, 55個長三角一體化重點項目和64個與粵港澳聯動重點項目統籌推進,無錫香港科創中心建成啟用,與北京海淀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實施對口支援協作合作等各類援建項目232個,投入援助資金5.89億元。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推進,錫澄S1線開通運營,鹽泰錫常宜鐵路、錫宜高速、滬武高速擴建項目全線開工,高浪快速路、宜馬快速通道建成通車。城市更新加快推進,順利通過國家海綿示范城市驗收,成功入選國家“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改造老舊小區570萬平方米,既有住宅加裝電梯495部,火車站及周邊街區統籌實施更新改造項目成功入選國家試點。鄉村振興扎實推進,建設高標準農田11.6萬畝,糧食面積和總產實現雙提升,新增全國農業產業強鎮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達3家、全省第一。
(五)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綠色低碳轉型進展順利,出臺《無錫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揭牌成立市綠電綠證服務中心,完成全省首筆分布式光伏綠電交易,能耗強度持續下降。太湖水質持續好轉,完成太湖、滆湖清淤超600萬方,建成美麗河湖680條,太湖無錫水域水質全年達到Ⅲ類,連續十七年實現安全度夏度汛和“兩保兩提”。人居環境更加美麗宜居,PM2.5平均濃度全省第二,新建公園游園和口袋公園68個,林木覆蓋率、濕地保護率保持全省較高水平。完成30條背街小巷品質提升、27座橋下空間利用提升,新增停車泊位2.5萬個。
(六)民生福祉不斷加強。共同富裕扎實推進,城鎮新增就業14.3萬人,一攬子失業保險援企穩崗政策為企業減負超45億元,連續五年入選最佳促進就業城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蘇南前列。基本公共服務趨于均等,實施民生服務“十百千”行動,高質量完成10大類50項112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含43個人代會票決民生實事項目);更新發布無錫市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常住人口覆蓋率達77%、高于全國全省。“一老一幼”服務供給持續擴大,累計建成區域性助餐中心157家,累計服務超300萬人次,新增普惠托育機構22家。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供給穩步提升,34所新建學校正式投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達標比例全省第二;江南大學江陰校區建成投用,南京郵電大學無錫校區獲批建設;市屬醫院實現醫保移動支付、診間支付,全民癌癥防控完成初篩48.19萬人。文體事業蓬勃發展,累計完成“百宅百院”活化利用項目113個,無錫美術館、交響音樂廳主體完工,更新和新建公共室外健身場地設施項目708套(個)。民生保障底線兜準兜牢,發放臨時價格補貼2119萬元、惠及23萬人次,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0.4%,全國百城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列全國第一,群眾安全感測評全省第一。
二、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
2025年主要指標安排: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左右,外貿進出口穩中提質,實際使用外資提質增效,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3.56%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3.3%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2%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鎮新增就業13萬人,節能減排和大氣、水環境質量等約束性指標確保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持續下降。
三、完成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措施
為確保完成2025年計劃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充分挖掘有效需求潛力,夯實經濟回升向好基礎
大力提振消費。提速發展首發經濟、銀發經濟、夜間經濟等新形態,加力擴圍“兩新政策”,促進汽車、家電家居、數碼產品等消費,有序推動市直公共文化場館延時開放常態化,擴大優質文化演出和體育賽事市場供給。提高投資效益。統籌推動市級政府投資項目、重點科技新城項目建設,大力實施“五百工程”,用足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性金融工具,全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600億元、工業投資2000億元。加強項目支撐力。全年新招引備案1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80個,年初安排397個市級重大產業項目,年度投資目標1500億元。
(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賦能新型工業化
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施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六大發展計劃,加大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導體、氫能和儲能、深海裝備等未來產業培育力度,全力爭創未來產業先導區。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發揮集群示范引領作用,深化物聯網、高端紡織服裝、特鋼、大飛機等國家級集群建設,加快鍛長鍛強優勢特色產業鏈。優化全市特色產業園區布局,累計認定市級特色產業園區50家左右。促進數實深度融合發展。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爭創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加快搭建場景供需對接平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打造市級“智改數轉網聯”公共服務平臺,推動1000家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推廣“小快輕準”數字化解決方案100個以上。加快完善金融支持體系。加強與政策性銀行、大型金融國企、外資基金合作,爭取長期資本支持,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引導信貸資金直達基層、快速便捷、利率適宜。
(三)加速集聚創新創業資源,強化科技自立自強
強化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實施“太湖之光”科技攻關項目100個以上,深化與中國科學院體系合作,獲批省重點實驗室3家以上,建設市重點實驗室20家以上。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構建全鏈條貫通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建成概念驗證中心5家、中試服務平臺3家,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突破650億元。提升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超15000家,新增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300家以上,組建創新聯合體30家以上,新增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載體30家。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加快實施本科高校“333”建新提質工程,推進高職學校“雙高計劃”,務實推進與江南大學、東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市校合作共建。深入實施“太湖人才計劃”,新認定創新創業人才(團隊)項目200個以上。
(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服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和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加大對侵犯產權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實施新一輪營商環境改革措施,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高效運行錫企服務平臺,用好“市長在線·惠企留言板”,建成運行市企業監管服務平臺。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進一步優化民間投資環境,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存量資產盤活。實施產業空間優化煥新行動,扎實推進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穩步開展市屬企業資產有序退出、有效盤活。
(五)促進外貿外資穩規模優結構,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更實舉措穩外貿促轉型。常態化開展“千企萬人海外商洽拓訂單”行動,做大培強優質外貿龍頭企業和平臺,加速培育發展跨境電商、“保稅+”等外貿新業態,成功運營機場國際郵件交換站,爭取創成國家服務貿易特色出口基地。更大力度推動外資提質增效。持續建設外商投資最滿意城市,優化外籍人士來錫便利化舉措,爭取更多世界500強、大型跨國企業布局無錫,拓展利用外資新方式。更深層次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組建市“一帶一路”服務中心,提升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雙向投資貿易水平。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加強與中東、非洲、拉美等地區產業合作,支持西港特區爭創商務部“全球發展倡議共同合作示范區”。更高標準打造對外開放平臺。提速推進功能區建設,整合優化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提升港口、機場等口岸服務能力,爭取設立江蘇自貿區無錫片區。(下轉第4版)
關于無錫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摘要)
(上接第3版)縱深推進“雙聯雙提”工程建設,壓茬推進高速“四路共建”、航道“六航齊治”、機場“雙場擴容”及鹽泰錫常宜鐵路等重大交通項目。
(六)統籌落實重大戰略部署,拓展區域城鄉發展新空間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出臺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方案,提高市域一體化發展水平,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加速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完成老舊小區“回頭看”改造工程442萬平方米,加裝和更新電梯超1000臺,新增機動車公共停車位1萬個,打造全齡友好型、青年友好型、人才友好型城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化寧錫常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糧食播種面積、單產和總產穩健增長,高標準農田占永久基本農田比例達到85%,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建設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50個。深度融入區域協同聯動。主動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持續打造上海大都市圈戰略支點城市,深度融入省域一體化,積極服務省“1+3”重點功能區建設,加快推進蘇錫常都市圈、錫常泰跨江融合發展,深化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建設。拓寬與延安、海東等城市協作合作渠道,深化無錫連云港南北結對幫扶合作。
(七)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加快建設美麗無錫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加快建成投用市綠色低碳數智管理服務平臺,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實施節能改造項目100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持續擴大綠電綠證交易規模,爭創首批國家綠證交易平臺試點,確保能源電力穩定供應。扎實推進長江大保護。持續狠抓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任務和“三線一單”分區管控要求,加強岸線管理保護,年內基本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攻堅污染防治。完成太湖、滆湖清淤600萬方,推動太湖水質持續穩定達到“良好”湖泊標準,推動重要水體消黑消劣、動態清零。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程,推動實現臭氧和PM2.5雙降。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新改建公園游園30個,建成開放綠道30公里。
(八)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扎實辦好10大類為民辦實事項目,優化提升老年人助餐服務點50家,擴大安寧療護服務供給,出臺生育支持配套措施,新增普惠托育機構20家、普惠性幼兒園托位2500個以上,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建好優質高中分校,穩步提高普通高中錄取比例,建成無錫市盲聾學校。積極打造國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及臨床重點專科,加快建設婦兒中心、公共衛生中心,完成全民癌癥防控初篩30萬人。豐富多元公共文化供給。建成無錫美術館、交響音樂廳、文化藝術中心,完成惠民文藝演出300場,新增市級圖書館特色分館2家。持續推進奧體中心建設和市體育中心更新改造,辦好無錫馬拉松等體育品牌賽事,爭創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加強民生兜底保障。著力穩定群眾增收預期,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萬人。加強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市區平價商店達到85家,惠民金額4000萬元。縱深推進全民參保計劃,平穩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推動企業年金穩步發展。防范重大風險隱患。縱深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和有影響的事故發生。深化平安無錫建設,強化依法行政,堅決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積極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
來源:無錫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