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11 14:25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江大科技園新載體6月交付使用,啟用同時將舉辦校友大賽,讓一批大賽優質項目落地;蠡園開發區創意產業園五期項目土地平整完成,年底即將動工;太湖智谷三期正加緊建設,明年12月可投入使用……
從這張無錫濱湖科創載體建設進度表里可一窺其迫切感。2022年元旦濱湖創新大會上,濱湖發布了“科創載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三年將推動建設科創載體300萬平方米,到2024年平均每35平方公里就有科創載體1平方公里。作為啟動年,濱湖區今年將推動建設科創載體超100萬平方米,并有30萬平方米建成投用。“三年行動計劃”發布以來,濱湖正奮力拉快高能級載體建設的進度條,吹響全域科創的奮斗號角。
五灣五城載體密布
“戰略預留”讓優質載體適配優質項目
在濱湖未來三年的載體布局中,蠡湖灣未來城、運河灣現代城、靈山灣創新城、紅沙灣科學城、九龍灣智造城等五灣五城創新功能區成為主承載地。
在河埒街道梁清路附近的核心商務區,3棟流線型幕墻外立面的大樓充滿現代時尚氣息,其所處位置正是濱湖區五灣五城布局中的重要一環——運河灣現代城。據河埒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顧海峰介紹,由街道自主開發、總投資12億元的運河灣產業中心從去年4月投入使用,現已成功招引49家企業,其中科技型企業占比超50%。
作為街道全新打造的12萬平方米科創綜合體,核心區塊的產業規劃路徑可謂精準明晰。瞄準集成電路、軟件信息、低碳環保、元宇宙等核心產業,高質量載體也匹配著高標準的企業招引思路。剛剛入駐產業中心3號樓的掌停互聯網科技,立足“智慧+”構建智慧停車及智慧社區新生態,目前已成功落地實施了無錫市梁溪區多個智慧停車項目。據企業負責人徐鈺青介紹,未來幾年公司將專注打造中國智慧停車及智慧社區運營領導品牌,規劃在3年左右營業銷售收入達超30億元,力爭成為中國智慧停車、智慧社區行業的獨角獸企業。
新建載體供不應求已成為常態。但令記者好奇的是,產業中心3棟樓中位置最好的1號樓目前卻處于“空窗期”。顧海峰道出其中緣由,“我們想用預留的模式,把最好的地段留給總部企業。”據其稱,位于項目不遠處的中糧工科上市總部此前一直“蝸居”在青山灣附近一塊7畝地的小天地中,此番也成為產業中心最想爭取的總部企業,當前雙方的洽談正在進行中。
很多時候,載體在濱湖被定義為“稀缺寶地”。在載體規劃之初,濱湖就已將預留企業加速器、產業化中試基地和生產基地做了提前謀劃,特別是為將來要進入產業化階段的企業擴大發展空間“留位”。這樣的“戰略預留”型招引原則不僅僅在一個科創載體中發生。蠡園開發區的創意園一期內,剛剛建造完的3棟大樓正在裝修中,大部分空間已預留給了南京中安半導體、芯感智MEMS傳感器、盛邁克汽車傳感器等科技項目,剩余空間目前還未找到適配的目標租戶——上市企業或準上市企業。“沒有找到合適的項目就先留著。”蠡園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宏表示。全力算好“空間賬”的背后傳遞著一個重要信號:通過精準把握高質量科技招商的發力點,不斷提升產業濃度。
大院大所優勢集聚
用好“王牌”加速培育產業集群
致力打造太湖灣科創帶引領區的濱湖區,手中最重要的“王牌”是集聚了無錫近90%的院所資源。推動載體建設的同時,通過與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濱湖正將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創新優勢。
江南大學科技園內,1.5萬平方米的一棟新大樓正在進行最后的內部裝修。“新樓目前談好的項目主要是江大教授團隊,其中一個氫能項目已屬于產業化較成熟的。”江大科技園負責人殷寶良告訴記者,新載體將持續依托江南大學一流學科優勢,支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科研人員、教授、留學人員及大學生在園創新創業,加快培育大健康、未來食品等細分產業集群。
作為江南大學和山水城政府共同出資組建的老牌科技園,園區累計已培育科技企業600余家,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及入庫培育企業57家。已入圍高企入庫培育企業、雛鷹企業入庫培育企業的無錫迪騰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代表。依托江南大學食品安全生物快速檢測技術,企業已建成國內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品種最齊全的可商品化的單克隆抗體(及配對抗原)庫,并成功研制了食品安全快速免疫層析定量檢測系統和檢測箱,實現了在30分鐘內快速檢測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500多種,去年銷售收入突破千萬元。
“孵化器不能靠房租賺差價,而要更多考慮為企業孵化未來。”殷寶良表示,通過特色精準孵化,今年計劃完成濱湖之光6個立項。依托校友大賽落地一批優質項目,是江大科技園招引項目的“特色打法”,去年通過大賽共有16個項目落在了園區。結合6月新載體的啟用,今年的校友大賽將同步舉行,推動一批優質賽事項目落在園區。
集成電路產業作為濱湖區的“地標”產業,離不開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內包括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平臺的多年孵化。濱湖通過大力發展研究院經濟,做強產業智庫,做優“創新鏈”,繪就了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試驗田”里最美麗的風景。
清華無錫研究院孵化的慧易芯,是一家在太湖杯和全國雙創大賽上脫穎而出的明星企業,聚焦于為大數據中心服務器、5G基站、人工智能設備等核心處理器供電的電源管理芯片的開發。來錫落地后歷經一年多的蟄伏,公司創始人孟宇透露,隨著今年SPS、DrMos等產品陸續量產,可產生銷售額預計3.2億元。
站在清華無錫研究院13樓的會議室大落地窗前向遠處眺望,傍晚時分的蠡湖畔山水一色,寬闊的湖面上甚至能看到飛鳥拂過。再將目光收回園區,研究院周邊,由中微億芯、中國電科、中科芯、中微愛芯等一批企業構筑起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已拔地而起。用“最美風景”吸引“最強大腦”,展露的正是濱湖對科技創新渴求的拳拳之心。
做大做強載體基數
搶占新型產業園區開發與運營賽道
科創載體是構建創新體系的承載基礎。“只要有土地,都將優先用于產業載體。”濱湖區科技局局長楊振清介紹,聚焦濱湖五大優勢產業、四大特色產業、三大未來產業,根據“一園區一產業,一樓宇一特色”的定位,一批專業化高水準新載體的建設正全速推進,帶動產業體系提質增效。
走進蠡園開發區的創意產業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園區五期項目土地已完成平整,未來地上地下將新供8.3萬平方米載體面積。這片被稱為“牙縫里摳出的土地”將以集成電路設計、電子信息等產業企業招引為主,成為“螄螺殼里做道場”的載體建設典范。引入新動力的同時,加速低效載體空間騰退對空間資源緊張的濱湖來說同樣重要。園區內,老廠房的騰挪工作也在有序推進中。通過這次調整,辦公型企業將統一搬進寫字樓,廠房則騰挪給生產型企業。
“先進制造業在城市里對載體空間需求很大,濱湖現有的300萬平方米政府自建載體,其實仍無法滿足制造業企業的生產需求。”楊振清告訴記者,政府主導建設管理的科創載體往往存在缺乏專業機構、人員的參與,共性服務平臺建設力度不夠等問題。專業化民營載體的入局,可謂政府主導載體的有效補充。
幾年前,太湖智谷通過競拍取得隱秀路與滴翠路交叉口西北側地塊的土地使用權,分三期開發了由研發辦公、科技廠房、孵化基地、綜合配套等組成的20萬平方米的新一代城市工業地產載體。作為濱湖區集成電路產業布局中的重要一環,這個升級版產業園以全方位的功能組團,實現了真正的工業上樓。太湖智谷負責人楊明亮介紹,目前一、二期已入駐140多家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0多家。同時,三期項目已啟動建設。園區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50億元,年產出稅收20億元。
外形設計充滿城市風情,內部空間高度契合研發和輕型配套——太湖智谷詮釋了新型產業園區的理念。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需要高標準潔凈生產車間,而這樣的定制廠房在這里得以實現。太湖智谷園區內的萊頓電子一棟6000平方米大樓,就由園區根據企業研發、設計、制造參數為其量身定制,儼然一個小型IDM(垂直整合制造 )工廠。在二樓生產車間內,企業給康明斯配套的歐七標準傳感器樣品已經研發設計完成。“在全球壓力傳感器市場,美國企業占了七八成的份額。我們從敏感組件直至最終產品都在萊頓工廠制造,并且擁有自行研發的ASIC芯片。”萊頓電子董事長周敬訓告訴記者,今年3月企業剛完成1億元的B輪融資,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年產2000萬只壓力傳感器產線建設與海內外市場拓展。
太湖智谷三期的東南面,被視為濱湖區最珍貴的一塊“科創寶地”正待開發,未來定位為光子芯谷,將布局以量子科技為主導的一批未來產業。距其不遠處的蠡湖灣未來城,新功能區的布局也在加緊推進中。不難預見,這一欣欣向榮的板塊在不遠的未來將迎來科創成果的花團錦簇之景。(朱潔)
來源:無錫日報